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3期  总第20期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期  下一期
寻找徽文化 有故事的大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4-10-20

□本报记者  段艳玲  小  米
  学生记者  濉溪县实验小学 四(5)班  于紫淳  五(4)班  李子祥  五(8)班  赵清欣  薛玉欣  六(1)班  何奕霏  六(4)班  赵  晔

    “哧咚咚,哧咚咚,我唱的是……”从濉溪县文化馆的活动室里,传来一阵高亢婉转的声音,随着响鼓与木板的伴奏,歌声悠扬,不绝于耳。今天,寻找徽文化小分队来到了淮北濉溪,和濉溪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寻觅一位淮北大鼓的非遗达人。刚走进濉溪县文化馆,同学们就被这清脆悦耳的鼓声所吸引,循着鼓声我们找到了这位淮北大鼓达人——曹廷虎。

小鼓面藏着大声响
    曹廷虎爷爷见到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他首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淮北大鼓的历史。原来,这门淮北大鼓的技艺就起源于濉溪。曹廷虎说,最初淮北大鼓只是用手鼓伴奏,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后来才发展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地的演唱。
    带着好奇心,曹廷虎爷爷给我们正式介绍了他的宝贝——淮北大鼓。一面鼓、一个鼓架、一副板、一根鼓棒,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随后,曹廷虎爷爷介绍道,“大鼓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一边说唱。”说着还让一位老艺人当场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只见那位老爷爷手上的鼓棒刚一落下,我就被“咚”的一声响吓得全身一激灵。这鼓虽不大,但声音可真不小!慢慢适应后,却发现这声音别有一番韵味。

大鼓里面名堂多
    见识了淮北大鼓的风韵,曹廷虎爷爷又耐心地和我们聊起来大鼓的构造。先从鼓架给我们说起,大鼓的鼓架以前是用六根竹条制成。而现在大多数的鼓架,都换成了不锈钢管,这样既美观又耐用。这个鼓,是把檀木或枣木挖成圆形,刷上漆,上下再用浸湿的牛皮蒙上,用钉子钉好,再用刀轻轻地把多余的牛皮割掉,鼓的四周再加上铁环。这样敲击时会产生声响。
    再者就是月牙板和敲击用的鼓棒。月牙板有木板和铜板之分,木板比铜板年代久,多用紫檀木、白檀木、黄檀木等做成。而铜板声音更清脆,因为铜板形状酷似月牙,所以又叫“月牙板”。鼓棒则用石榴树条等实木制成,这样敲击起来声音大。鼓棒的前端要做成弯头状,这样敲击时才不至于损坏鼓皮,而且棒必须是弯的,就像老师给我们在作业上批的“对号”,如果是直的就会弄坏鼓面。介绍了这么多,同学们都眼花缭乱起来。原以为简单的敲鼓,有这么多的讲究。

大鼓里的魅力
    在同学们的央求下,曹廷虎爷爷现场教我们一段淮北大鼓。只见曹廷虎爷爷左手手指间夹着月牙板,右手拿着鼓棒,钢板在他手指的推动下相互撞击着,发出清脆的声音,加上曹爷爷高亢的嗓音,让人感受到“淮北大鼓”的无穷魅力。
    看着曹爷爷这么熟练地敲打着大鼓,一位同学好奇地问,“大鼓好学吗?多久能学会?”这回,曹廷虎爷爷没有出声,只是将我们领到了一位年仅15岁的小姐姐身边,拿起她的手给我们看。那满手的老茧与她的年龄一点都不相称。原来,学什么都不容易呀。曹廷虎爷爷最后问我们,“谁愿意试着敲一敲这个鼓?”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一个个去试了试。可怎么敲也找不到那种节奏感,实在是太难了。
指导老师  蒋庆玲  张奇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