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巧克力
通 讯 员 张奇志
随口就能说出一句洋文,觉得很牛气?濉溪县实验小学可不流行这一套。这所散发着古朴味道的校园里,大家说着母语,沐浴着中国风:手捧一本国学教材《享受母语》,玩起了古诗词版“你演我猜”游戏;信口拈来一段古诗文,就改编成了校园写实版顺口溜;拿起一支画笔,便在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里绘制出了一颗彩蛋……要说这校园里吹起的强劲中国风,得从学校的自制经典诵读教材《享受母语》说起。
《享受母语》出版记
都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博大精深。可大家能看到的国学教材大多生硬、枯燥,不会有兴趣翻看第二眼。经过一个学期的筹备,《享受母语》校本教材终于在濉溪实小诞生。“《享受母语》共6册,从一至六年级分别为《乐读》《趣读》《美读》《悦读》《品读》《悟读》,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古诗词、近现代诗歌、古代启蒙经典、地方歌谣等。为吸引孩子们诵读,每单元都拓展了一些趣味汉语小知识、小故事、文字游戏;在附录部分还添加了一些成语故事、校园歌曲、绕口令等趣味性内容;二年级教材还收录了学校老师自编的绕口令和歌谣。其实,整个读书的过程就是成人的过程。孩子们从读书中能够获得这些,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材主编张奇志老师这样跟小J说起《享受母语》。
争当校园纠错卫士
教材出版后,大家诵读、写作的热情高涨,甚至踊跃报名争当纠错卫士。因为这是校本教材的第一版,老师在校对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老师便让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争做纠错小卫士,谁发现了错误就会在每周的广播里对其进行表彰。五(11)班的全体同学自豪地说道:“我们班是最积极的,个个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小错误都被我们纠了出来。老师开玩笑地说:‘现在我特别怕到你们班里来,因为每天提心吊胆,担心教材失误太多,让你们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盼着你们多多发现错误,帮助我们改正过来,可真是纠结呀!’哈哈,原来我们也有让老师‘害怕’的本事呀!当然也有些地方,我们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并没去认真考证,有时会被老师反驳回来。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做学问一定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能有半点马虎。”
“中国风”这样刮
有了国学教材,可不等于同学们就一定会学。所以,学校开展了“一听(听广播)二看(校园宣传栏、黑板报长期刊登经典佳作佳句)三诵(早晨、中午诵读和放学路队诵读)四赛(诵读竞赛)”活动,让中国风彻底刮了起来。那么,目前成效如何呢?张奇志老师兴奋地说:“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共收到作品近百篇,同学们读书后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日前,大队部正在策划元旦前围绕校本教材举办首次读书节,开展‘享受母语’系列活动,分年级进行好书‘义卖’或‘以一换一’活动、趣味成语故事赛、诗文或成语配画比赛、‘诗意童年’童诗创作、读书小报展评等活动。”
《享受母语》的魔力
六(3)班 张 静:每单元后面的名言警句和一些励志故事最吸引我,让我在成长道路上快乐、勇敢前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感悟成长。有一次下雨,我忘了带伞,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千万不能把这本书淋湿了,因为明年还要传给下一届的小朋友使用呢”,我把它揣在怀里,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幸免,当时我心疼极了。
下课时,我们几个好朋友通常会玩“你演我猜”的游戏,就是一个人根据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和意境进行表演,其他人来判断是哪首诗,这可特别考验同学们的演技。或者主持人说出一个场景,让我们找相应的诗句来形容,说不出来就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获胜。
六(4)班 刘雪晴:有一次家里没有大人,奶奶让我留意炉子上正在烧的水,我答应了一声就看书去了,结果看得太入迷,水烧干了,我自然免不了一顿“轰炸”。
六(3)班 魏靖雅: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经常会对一些诗句进行改编,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读书变得特别有趣。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改编成:蛾子长相似美女,笑语盈盈明处去。众里寻灯千百度,猛然回头,公蛾却在灯光璀璨处。
李希冉:书中收集了很多歇后语和对联,有时我就拿来考爸爸妈妈,他们常常被我问得哑口无言,我得意极了。读了诗歌《空罐子》后,我们就爱上了一个小游戏,把喝过的饮料瓶当足球来踢,边踢还不忘背上一句,我们从背诵中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六(4)班 赵 晔:教材的最后搜集了一些特别火的校园歌曲,我们读书累了的时候,就全班一起放开嗓门唱,唱歌让我们特别快乐。
五(8)班 赵 随:我们在跳皮筋的时候都会背着古诗或童谣;或者十几个人一起玩“成语、诗句接龙”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