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42期  总第20期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期  下一期
寻找徽文化 大别山深处高腔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4-12-22

编者按:
    岳西高腔是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在戏曲文化界,岳西高腔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它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不设管弦,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
    在大别山的深处,有一种让人着迷的古老音乐。它铿锵的鼓乐,清雅的唱词,以及古朴浓重的曲调,都深深地吸引着这片土地。今天,寻找徽文化小分队岳西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和小米一起,循着这悠扬的音乐,来到了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寻找岳西高腔的魅力。

□通 讯 员  崔安西  徐  军
  本报记者  小  米
  学生记者  岳西县实验小学六(5)班  张思艺  米  兰  金  枭(xiāo)  陈  鑫  徐灵洁


比爷爷还要老的高腔
    同学们一行来到了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拜访了高腔研究专家汪同元爷爷。汪爷爷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岳西高腔的,十分高兴。说起岳西高腔的历史,可以说比爷爷的爷爷还要老呢,至今已经300多岁啦。“过去,一进入腊月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各种社团就开始唱岳西高腔,各个村头村尾歌声掌声笑声不断,好不热闹。”汪爷爷告诉我们。

万家欢乐唱高腔
    汪爷爷接着说,岳西最早传入高腔的演唱形式是“围鼓坐唱”,起先传唱者多在私塾(shú)里,由塾师教授学童,组成班社公开演唱。这些围鼓班成员,全是文人学子,他们对社会影响较大,具备较优裕的条件从事高腔演唱,不仅如此,许多人还是制曲、唱曲高手。因其演唱形式仅是“围鼓坐唱”,时人称之为“文人围鼓”。至光绪中期,演唱者已扩大到社会各层,并且有人组建社团,化妆登台表演高台大戏,岳西高腔一时蔚成风习。正如岳西高腔戏联所说:一曲升平歌大有,万家欢乐唱高腔。

新年里的“文化大餐”
    岳西高腔现存250多个剧目,演出的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喜曲”数量不多,而且剧情简单,一般直接在各种民俗活动上表演。“正戏”则占据岳西高腔剧目主流,以明代传奇剧目为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在岳西,你可以没有爬过大别山,却不能没有听过岳西高腔。这里每逢过年过节,遇到过大年、闹元宵和老人过寿,都少不了高腔的身影。高腔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不设管弦,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
    汪爷爷说,岳西高腔是我们的老祖先一代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播才能保存到今天,是一种艺术的精品,新一代有责任传下去。但一定要对高腔怀着深深的热爱,只要多学、多唱,就一定能学好。汪爷爷还告诉我们,可以去拜访两位“高腔小花”——刘青青、刘雯丽。得到地址后我们告别了汪爷爷,迫不及待地采访了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两位“高腔小花”。

“高腔小花”唱起来
    人们总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是说走就走,可是我们一行乘车,又跑几十里山路,才到了五河镇响山高腔剧社,见到了我们的高腔小花。小花刘青青告诉我们:“我爸爸是高腔剧社的一员。我是跟着爸爸学的。现在懂些词了,知道高腔是很文雅的。”别看小花们和我们一般年纪,却着实是岳西高腔年龄最小的传承人,还经常出去演出呢。
   和小花们渐渐熟络起来后,她们悄悄地告诉我们,原来她们也接受过采访,但是像我们一般大的小记者采访,还是头一回呢。她们还挺羡慕我们的勇气。随后,高腔小花们当场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高腔戏,那娴熟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姿令我们十分羡慕。
指导老师  储洁芳  周  敏
    (感谢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高腔小花”和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