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之母 斯德哥尔摩的科学之旅 秋衣穿起来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69期  总第20期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9期  下一期
青蒿素之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5-10-26

                  

    在离屠呦呦奶奶85岁生日还有2个月的时候,屠奶奶提前得到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奖项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奶奶的获奖,不仅仅是对她本人以及中国科学家的认可,更是说明国际医学界、科学界对青蒿素系列药品治疗疟疾作用的最大认可。同时,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的中国人。
    屠呦呦,她到底是谁?青蒿素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又有什么作用呢?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它的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在这个过程中,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上,“青蒿”这种植物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屠呦呦同时也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971年下半年,在经历了 190次实验失败后,他们在60℃时用乙醚萃取,制成了一种无毒性的第191号中性抽提物。这就是传说中190次失败换来的青蒿素。此时的物质为黑色粗提物。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且有效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让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她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的人,在屠奶奶的多年研究中,她明确了青蒿素的科属差异,青蒿素科属庞杂,有5个品种。同时,她的科研团队首先发现,其中仅A.annuaL.这种青蒿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青蒿的叶片中,并且明确了青蒿叶中有效成分最高值的时期——只有在夏秋之交青蒿枝繁叶茂时,其抗疟有效成分才达到峰值。屠奶奶是第一个用乙醚提取出高活力青蒿素的人(首创低温提取法),也是第一个做青蒿素临床实验的人。
    她研制出的高效抗疟疾药物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而她对待科学特别执着和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向她学习,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实至名归!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