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花样人生 动物相册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75期  总第20期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5期  下一期
稻米的花样人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小 米 郑晓娣 日期:2015-12-25

  学生记者  庐江县城西小学五(2)班  张鸣已  六(3)班  束志慧
  庐江县城南小学六(2)班  赵雅馨  六(4)班  汪星雨
  庐江县城关小学六(2)班  夏天然  黄晋敏 六(3)班  徐朗琨

人这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迎接挑战中度过的,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可如果放弃得太早,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有了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同学们听过这些诗句吗?诗里寄托了诗人对于稻米的珍爱。稻米,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最熟悉的主食之一。
    安徽历来都是产粮大省,古代江南的“四大米市”之一——芜湖,就坐落于安徽。在今天,关于稻米,还有个不得不提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庐江县的中国稻米博物馆。7000平方米的展厅里,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稻米的点点滴滴。
    天阴沉沉的,台创园农田里的晚稻只剩下一茬茬的稻桩,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小米和小记者们对中国稻米博物馆的遐想。“哈哈哈……”同学们银铃般的笑声沿着乡间公路来到了中国稻米博物馆。

舌尖上的主食
    走进稻米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稻穗形的造型浮雕,正蓬勃地生长着,好像撑起了老百姓心中的一片天。“神农氏”、“贾思勰”、“崔寔”、“陈旉”、“王祯”、“徐光啓”、“鄂尔泰”、“丁颖”、“袁隆平”、“李家洋”,十个人的雕像栩栩如生。
    从秧田到育苗期,从水稻移栽到返青期,从幼穗分化到幼穗形成,再从稻穗成熟到成熟期,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配乐,在八道过程复杂的工序里,一颗颗小小的种子长成了一株株金黄的稻穗。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上面说的:稻米主要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所以稻米被聪明的中国人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别看它只有那小小的身躯,营养可多着呢!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A、E及各种矿物质,软软糯糯的糍粑,滑溜溜的凉皮米线,清香可口的竹筒饭,香香甜甜的发糕……还有庐江特色美食,酥脆鲜美的米饺,金黄酥松的“小红头”。望着橱柜里栩栩如生的美食样品,真是“口水飞流三千尺”!
    小记者束志慧看到这里,告诉我们:“在现代科学家中,对农业贡献最大的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莫属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稻米博物馆的馆名就是由袁隆平院士题写的。”

城墙上的“粉刷匠”
    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小记者赵雅馨告诉我们:“原来这大米远不止作为主食这一个用途。稻米的用途可以分为四种:工业用粮、米糠、稻壳、碎米。它们可以做成米粉、啤酒、大米油、谷维素、大米面膜、保健功能的饮料、大米精油肥皂等等。”
    原来这小小的身躯里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也许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能在其他领域看到稻米的身影呢!
    不过,它还有一个用途却是鲜为人知,那就是“糯米砂浆”,这可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发明的。它是一种建筑物中的粘合材料,由糯米汤和普通石灰灰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这种灰浆的强度高而且更耐雨水的冲刷,坚固的程度直接藐视了现代推土机和强烈地震。据科学家考证,万里长城的城墙,用的粘合材料就是糯米砂浆。
    看完稻米的诸多用途,我们在一幅饥荒图前停住了脚步。图片中的一个个渴望的眼神,包含着无奈与悲痛;一只只瘦小的身躯只剩下皮包骨头,艰难地行走;一双双黑黝黝鸡爪般的小手,印满了干旱岁月无尽的折磨……小记者汪星雨动容地说:“当我们在享用一碗毫不起眼的米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农民伯伯的辛劳。以前我吃饭时常常剩饭,大人说我还不以为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稻花香里话历史
    在稻米博物馆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蜡像。他们有的在筛米、脱壳,有的在磨米、揉面,有的在酿酒、打酒……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收获时的场景。
    “民以食为天”,人们种植水稻就是为了获取食物。从一粒稻种到一碗热腾腾的米饭需要经过二十三道繁杂的工序:浸种、耕、耙耨……
    通过采访,我们还了解到我国现代粮食生产技术非常发达,已经开始了“3S技术”、“太空育种”、“航空作业”……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经走向世界,在其他国家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不管是历史还是人文,稻米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记者夏天然也说:“科学知识能够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

    小米的话: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食物,也许目前我们还不能为在饥饿中的人们做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保证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小记者们馆前合影

 

  小记者在仔细了解稻米的种类

  

  蜡像里古代农夫在筛米、脱壳

  

   蜡像里农忙季节传授种植经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