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帝国寻宝记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78期  总第20期  2016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8期  下一期
青铜帝国寻宝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云飞 小米 汤应勤 小 j 日期:2016-01-11

  本报记者  张云飞  小  米  汤应勤  小  J
  学生记者  铜陵县顺安中心小学  全家丽  唐  卉  林  洵
  铜陵市长江路小学  胡子润  汪韵泽  汪毕贤
  铜陵市人民小学  唐子涵  童  淼  张和鑫
  铜陵市东方红小学  赵宇晨  邹乐轩 刘怡然  许子涵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铜井炎炉歊(xiāo)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12月30日,伴着冬日的暖阳,《安徽青年报》驻铜陵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在行动!大伙吟诵李白的诗句,走进铜陵市博物馆,赏陶风瓷韵,观铜都铜蕴,对话博物馆支部书记彭思群叔叔,深入了解了三千多年的青铜文明史。活动中,前来参观的铜陵市副市长叶萍阿姨与本报小记者亲切交流。我们和叶阿姨约定,要用手中的笔,向全省的伙伴们推广古铜都,感受青铜帝国的文化魅力!

初见博物馆
    站在博物馆正前方的广场向上望去,只见一座气势宏伟、兼具古典与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巍然屹立,灰色的方形主体建筑与巨大圆形的铜鼎组合到一起,古朴厚重和儒雅秀美,真是相得益彰!
    在铜鼎表层,3000平米浮雕式铜幕墙青铜鉴巧妙穿插其中,显得格外耀眼。由华南理工学院何境堂院士专门设计,采用了“天圆地方”的传统元素,铜幕墙上青铜鉴的回龙纹与凤鸟纹则寓意着祥和如意。拾阶而上,两侧的石材栏杆上刻有铜陵本土出土的青铜器爵斝(jiǎ)的图案,还有铜陵市标志性的雕塑丰收门图案等,浑然天成的青铜底蕴已向我们慢慢袭来。

赏陶风瓷韵
    早在唐宋时期,随着铜矿采冶的繁盛,朝廷在铜陵设立了专门负责采冶的机构“铜官场”和“利国监”。陶瓷作为当时重要的生活用具,涵盖了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在铜陵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瓷器,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繁华,也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在这些出土的陶瓷器中,尤以宋代孔雀纹梅瓶和湖田窑影镂空托盏最为著名。
    小记者们一边逐个欣赏精美的陶瓷制品,一边赞叹古代铜都人的聪明才智。忽然,一排大小形状不同的鸡首壶吸引了小记者全家丽。只见这种壶柄上真是鸡首模样,鸡首壶原本是装饰品,后来,人们又把它做成生活用品,沏茶、装酒用。全家丽从讲解员王姐姐那了解到:“鸡,谐音‘吉’,有吉祥之意!如果鸡首壶是空心的,则是实用的水壶;如果鸡首壶是实心的,则是装饰品!”
    看到这里,小记者唐子涵早已瞪大了双眼,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韵味十足的陶瓷器皿,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古代,那里的人们在跟我们讲述他们的趣闻轶事!

观铜都铜蕴
    在小记者们尚未进入“万事吉金,铜都铜蕴”版块前,脚下的玻璃过道里就已展示出了铜冶炼的壮观景象。在玻璃过道的下面,是黑黑的矿渣,在矿渣里面用现代灯光技术,展示出了矿渣被冶炼时所散发出的红色的跳动的炉火,正如大诗人李白在铜陵观看铜冶炼后所描述的那样:“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在采冶区域,设计者用不同造型的雕像再现了当时铜采冶的艰苦。人们用肩扛、背驮、手凿等最原始的办法寻矿冶炼。诗人梅尧臣的《铜官山》也描绘了当时铜采冶的情景:“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
    在参观过程中,小记者唐子涵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高高的炼炉前,有几名师傅正在往炼炉里填着燃烧物,在冶炼炉的上方,利用现代投影技术,一个背着矿石的师傅一步一步走上来,往炼炉里倾倒矿石。一会儿来了,一会儿又消失了,可谓炉火正旺,永不熄灭。
    从远古时期的纹饰,到商州的金文,从春秋时期的编钟到唐宋的铜镜,从1997年安徽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区大型雕塑“盘龙汇瑞”,到2008年安徽省政府赠予北京奥组委现安放在国家体育馆“鸟巢”前的“春秋鉴”,以及青铜文化博览会和国际铜雕艺术节的连续举办,铜雕艺术和铜工艺品在铜陵这片热土不断集聚壮大,古老的铜都也随之享誉全国乃至世界。

对话彭书记
    三千多年绵延不断的青铜文化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化传承史!在铜陵市博物馆里,《安徽青年报》小记者对话博物馆支部书记彭思群叔叔,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
    小记者胡子润:“彭叔叔,您好!青铜是铜陵的名片,铜陵自建市以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青铜文化的?”
    彭思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开始重视。青铜在铜陵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夏商周至今,青铜文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市举办各种活动宣传铜陵的青铜文化,就是希望能让每个人都了解铜陵的历史。”
    小记者汪韵泽:“青铜器除了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还有哪些用途呢?”
    彭思群:“青铜器在古代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作礼器,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用作兵器,打仗时最有用了;还有乐器,有编钟等。它在生活中用途也很多,做酒杯、碗盘、枕按、钱币,都很常见。铜从古到今,都不可少,现在铜可以用于冰箱、电脑,甚至航天工业等等。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记者童淼:“铜是如何形成的?它含有哪些元素呢?”
    彭思群:“这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要知道,铜陵这儿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长时间的地壳运动才形成这些土地与山丘。里面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有铁啊,锡啊,硫啊等等。铜陵是国内唯一从夏朝至今仍在开采铜矿的城市,就连2008年奥运会的金镶玉铜牌里的铜,都来自于铜陵呢!”
    彭叔叔也通过本报欢迎全省的同学们来铜陵市博物馆参观了解中国的青铜历史,并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加蒸蒸日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数艺术最为经久不衰;艺术的门类里,数铜雕最亘古不变。铜陵作为中国的古铜都,数千年绵延不断的青铜文化已将“古朴厚重,熔旧铸新”的特征注入这座城市的血脉。铜雕艺术研究、铜工艺品的生产、遍布街头巷尾的文化小品……铜陵铜雕塑已享誉全国,更被国家建设部城雕委称为“铜陵现象”。

    小米的话:博物馆里除了展示典雅庄重的青铜雕塑和展品,更向我们传递了古老的铜都人曾有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它更像一个缩影,将夏商周至今三千多年的历史融为一体,让我们借着青铜的古韵造访一个个我们曾在书中了解到的历史!文化是时代的烙印,希望我们能够带着这么一枚珍贵的烙印,让铜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铜陵市副市长叶萍阿姨与本报小记者亲切交谈 

小记者们于博物馆前合影

小记者对话博物馆支部书记彭思群叔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