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参与学校 歙县新安小学 歙县城关小学
歙县行知学校
说到戏剧大家都不陌生,京剧、黄梅戏、昆曲、越剧等。尽管在安徽,黄梅戏已经是家喻户晓,但在古老的徽州大地,还有另一种戏剧形式,一直以来很少人知道,那就是“徽剧”。顾名思义,在徽州土生土长的戏剧形式。本期小米和歙县的童鞋们一起来到了歙县的徽班纪念馆,跟全省的小伙伴讲述一个关于古徽州的独特印记。

京剧之父
说到京剧,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中国的国粹。而我们的徽剧是流行于古徽州地区的古老剧种,可是国粹“京剧”的鼻祖喔!京剧是由徽剧演变而来的,至今仍保存着徽剧的表演形式和舞台基本构架,所以说徽剧是京剧之父。听到这儿,童鞋们心中肯定有了疑问:“既然徽剧是京剧之父,那么又是怎样流传至北京的呢?”
要想了解徽剧的入京史,还得从清朝说起。当时,离任的户部尚书曹文埴是出了名的孝子,曹文埴的母亲喜欢听戏却听不懂昆剧的“吴侬软语”。于是,曹文埴养家班为博母亲一笑。后来觉得戏班文化博大精深,想带家班入京贺寿。在乾隆八十大寿时,携家班给乾隆祝寿,故将“华廉班”改为“庆升班”,也叫“庆圣班”。谁知,竟惹得皇帝喜笑颜开、连连褒奖,询问这是何戏。曹文埴说:“我们乃徽班,演的自然是徽戏。”
从此,徽班、徽戏名扬全国。又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剧种之长,形成了徽剧。
徽剧徽韵
徽菜隽永,徽墨凝香,徽雕雅丽,徽景清绝,徽剧韵远,徽客陶然于世事……说到徽剧的韵味,用徽班纪念馆里的一副楹联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始吹弹而终波徽音,南国雅和声,倾倒古今千万众。
合群芳以演成佳种,北京陶铸地,变化鲲鹏二百年。
徽班纪念馆里的柯阿姨告诉小记者们:“别看这对联才短短的四十个字,却将徽剧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概括了,实乃世间一绝。”《水漫金山》《闹天宫》《凤凰山》《八阵图》《水淹七军》等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歙县当地的徽剧传承人方全富了。从小学习戏剧的他,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早已炉火纯青。可是对于徽剧的传承,可谓是任重道远。方全富告诉我们,现在当地会唱徽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他自己组织成立的三十八人徽剧剧团还都是小学生。不过,对于未来,他并不打算放弃。用他的话来说:“人才培养需要一步一步来,但也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徽剧,了解徽剧。让更多的人知道歙县这地方还有徽剧,还有希望的苗子。”
小记者手记:
在徽班纪念馆参观的同时,红领巾小记者不忘自己的使命,对于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了采访。
新安小学 余婧雅:参观结束后,在采访环节里,我们问出“您对徽剧有所了解吗?”的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对不起,我是来游玩的。”“对不起,我老了,我不懂这些。”“我们是来看徽州的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对徽剧并不了解。”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回答呀!
如今的社会,太多人对徽剧一无所知。而我们小记者要做的,便是让更多人了解徽剧,让徽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安小学 洪伟婕:自上学以来,我第一次为自己是徽州人感到自豪,心里不由得想:“原来我们家乡的徽班、徽剧这么出名,我们小学生应该把这些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经典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是我们作为徽州人应有的使命。”
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得还很不够,对家乡的特色认识也欠深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学习、了解、发现家乡之美。这次采访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既了解了许多关于家乡的知识,又发现了家乡的美丽之处,还更多地了解了徽班艺术,真是一举“数”得啊!
城关小学 金思颖:参观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曹文埴的家班在演《闹天宫》的情景,你听那唱腔多么优美,那声音多有磁性,那豪壮的气势,翻台子、跳圈、飞叉……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孕育京剧、越剧等,是它们的鼻祖。如今的徽剧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徽州的新生代,应该更好地去宣扬和传承徽剧,做一个徽文化的引导者和守护者。
指导老师 吴恒仁 曹锋利 张宏艺
小米的话:
艺术传承需要很多人的同心协力,文化的传承更多地依靠传统的文化特色加以创新,变成更多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徽剧也不例外,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徽剧的不俗魅力,也让我们了解到,关于徽剧的传承之路还需你我共同的关注!
纪念馆的柯阿姨给小记者们讲解徽班艺术

提问时间到

徽剧传承人和小记者共同演绎徽剧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