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二十年后的“我” 走在新长征路上 给老师的一封信 吃牙膏 我们无需金牌加冕 吃牙膏
06版:作文大舞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00期  总第20期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0期  下一期
给老师的一封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潜山县舒州逸夫小学四(3)班 谢宛晨 日期:2016-09-19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2013年,我有幸成为了您的学生。三年来,我一天天长大,由入学时的懵懂无知,到后来能识字阅读,现在,我能自己写信了。回望自己成长的每一步,因为有了您的搀扶,我的脚步才越来越稳,步子也越迈越大。
    一年级时,我是一个很胆小的孩子,看着周围陌生的同学面孔,总是不知所措。一到下课,看着其他小朋友快乐地做着游戏,我总是在旁边站着、看着。细心的您,很快就发现了,“谢宛晨,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啊?别害怕,你们都是同学。”您摸着我的脸颊,亲切地说。听了您的话,我的心里好温暖,我的妈妈也喜欢这么跟我说话。
    为了让我敢于与同学交流,您让我当学习小组的组长,我当时心里好害怕,担心自己会发错本子,引来同学的嘲笑。但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又很开心。我与同学们很快熟悉起来,胆量也慢慢大了一些。
    我的妈妈在外地上班,周末才回来,平时我总是和爸爸一起。幸运的是我们租住的房子就在您家旁边,出了我家的院门,就能看到您家的窗户。经常有声音从这扇窗户里传出来:“谢宛晨,我家的柿子熟了,你拿回去吃。”“谢宛晨,这是……”每次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袋子,从窗户里被递出来。虽然,妈妈很少在我身边,但因为有了这扇窗户,我却多了份别样的关爱。
    这三年,我学会了勇敢,得到了关爱,感谢您的付出和培育。以后的学习生活,我不怕遇到任何困难,因为我知道,您会陪我一起度过。

您的学生:谢宛晨
指导老师  徐英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