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清黄河有几道湾,数不清大别有几座山;十二万大军过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9月27日,“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学生主题系列采风活动,来自临泉县五所学校的本报学生记者们走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始末和意义,身临其境地感受先烈们诸多险阻的进军场面,致敬不朽英魂。随后,学生记者们走进淮海战役老战士韦守成家中,聆听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体会烽火岁月的坚定信仰!
千里跃进定乾坤
□胡玮玥 杨旭
主办单位 安徽青年报
共青团临泉县委员会
临泉县教育局
参与学校 临泉县城东小学
临泉县城中路小学
临泉县幸福路小学
临泉县阜临小学新建路校区
临泉县韦寨镇中心小学
学生记者 李宇墨 周胜男 冯安娜
马诗语 李雨辰等
长驱千里定乾坤
走入纪念馆,迎面而立的是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英雄群像雕塑,为首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展馆通过景观塑造、模拟指挥、战争场面,配以浮雕、绘画、照片等,逼真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临泉的战斗生活全景,瞬间把大家带入了解放战争时期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学生记者们纷纷向讲解员叔叔举手提问:“请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始末是怎样的?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刘邓大军为什么会选择临泉县作为指挥中心和休整之地,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作战?”讲解员一一耐心解答:“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进攻方式,连续21天急行军并浴血奋战,粉碎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以锐不可当之势,长驱千里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成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之所以选择临泉县作为指挥中心和休整之地,是得益于临泉人口众多、给养丰富、地势偏僻。这次战争,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雄浑画卷!”
看着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仿佛那雄伟场面就发生在昨日。临泉县城东小学五(1)班的李宇墨骄傲地说:“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悬殊的力量,我们看到打赢这场战役的艰难。但我们赢了。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漂亮地赢了!无数共产党人的无私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与英雄重温烽火岁月
虽然烽火的硝烟渐行渐远,但刘邓大军铸就的革命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学生记者们走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后,来到淮海战役老战士韦守成的家中,与老英雄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
已满九十三周岁的韦老先生,曾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虽然已白发苍苍,但他脖子上戴着的那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却异常耀眼。如今,距离他踏入战场已经过去七十余年,这位老英雄讲起上世纪的硝烟往事,记忆犹新,同时又泪流满面:“敌人的飞机在上空盘旋,不断轰炸、扫射;我们的战友就那么一排排倒下去,没有枪没有炮,我们就只好在油桶里放上一捆手榴弹,增加威力,打向敌人……”
学生记者们深受感动,听得热血沸腾。临泉县阜临小学新建路校区王熙泽问道:“爷爷,条件这么艰苦,你们为什么要去当兵?”韦爷爷坚定地看向远方:“为了穷人翻身,人民作主,解放全中国!”
小小少年热血永存
参观结束后,学生记者们向共同参与本次活动的团临泉县委副书记朱红进行了采访提问。朱副书记说:“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通过参与红色教育活动,让他们明白,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正是爱党、爱国这个强大信念和坚定信仰,汇聚成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精神力量。通过活动可以厚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临泉县幸福路小学五(7)班 杜伟铭:通过这次采访,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性,知道了英雄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故事。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我爱我的祖国,爱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珍惜幸福与和平,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临泉县城中路小学五(5)班 崔紫涵:今天这场学习,让我心中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满溢。在那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环境中,这些英雄精忠报国,气壮河山,无数先烈英勇牺牲,换来今日的美好生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

听淮海战役老战士韦守成爷爷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学生记者参观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