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奇妙
太空生活N问
10月16日凌晨0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已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在太空遨游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伴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我们正一步步接近那片头顶的星空,相信同学们都对浩瀚宇宙充满了好奇,脑袋里对航天员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填满了小问号,那么,接下来就随小米姐姐一起来探秘宇航员们的日常。
第一问:航天员是指哪些人呢?
航天员指的是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也可以叫宇航员。一般情况下,航天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一种是非职业的,包括了驾驶员、任务专家、随船工程师等。航天活动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工作环境比较特殊,飞行任务艰巨。
第二问: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样吃饭喝水的呢?
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一不小心,所有的食品袋都会飞起来。所以,航天员吃东西时,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不能吧唧嘴哦!不然容易产生残渣的食物就会漂浮起来对仪器产生影响。
在太空喝水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呢?在微重力条件下,即使把杯子倒转,水也不会自动流进航天员的嘴里。因此,航天员在太空都是用吸管喝水的!装饮料的容器一端有一个注水孔,航天员用塑料吸管插入注水孔吸饮。

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进食(图源网络)

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的“太空课堂”上示范喝水
第三问:航天员在太空中是如何睡觉和运动的呢?
如果我问你,睡觉需要几步?也许你会说,很简单嘛,就三步:脱掉衣服,躺到床上,盖好被子就行啦。没错,我们每天都是这样睡觉的。不过呢,这只是我们所习惯的地球上的生活。可是在外太空进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员们,他们睡觉就要麻烦多了,跟地球上有很大不同呢!

在太空,航天员睡的是“糊涂觉”,其表现是黑白不分和睡姿各异。国际空间站在距离地面近400公里高度轨道上绕地球飞行,大约90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原本在地球上24小时只能看一次的日出和日落,在太空绕地球运行的时候能看16次。航天员在天上绕地球航行,有时24小时内日出日落交替许多次,航天员无法遵循地球上的生活习惯,只能机械地按钟点安排工作和睡觉。
除此之外,让航天员们最不习惯的也许就是失重的问题了。因为在外太空,引力变得很小,人很容易飘起来。所以他们要习惯在半空中迷迷糊糊地睡觉,找不到“躺”的感觉。可以站着睡、躺着睡、竖着睡甚至可以飘着睡,当然,航天员也有专门的睡眠区。航天员睡觉时会钻到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里。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身体变化,为了减少太空飞行对身体的影响,需要在太空中做运动,开展锻炼。一般的运动器械有拉力器,主要用来锻炼上肢力量和腿部力量,可有效预防一些肌肉群的萎缩和力量减弱;还有一种是自行车功量计,航天员在自行车功量计上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与飞行时间有关,一般每天锻炼1.5至2小时。

图源网络
第四问:在太空中航天员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呢?
宇宙中是个真空环境,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递。声音的传播是依靠介质的振动来实现的。因此,在太空中,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之间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而在飞船舱内交谈跟地球上没有两样,因为舱内同样充满空气,能够传递声波。
第五问:太空里的温度如何?航天员如何保暖?
前面已经提到过,太空上一天要经历十几次日出和日落,可想而知其温度变化是多么大!一个物体的热量辐射到宇宙空间后,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分能够反射回来。那么宇航员们是如何应对这种环境的呢?
其奥秘就藏在航天员厚厚的航天服里,航天服里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航天员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来保持它的舒适感,所以不会感到热。
但是,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会笨拙很多,这是因为工作服体积大,就像套上一个气球,视觉和触觉都受到了限制。

航天员服装(图源网络)
第六问:航天员在太空会变路痴?
由于没有“上”或“下”的感觉,航天员需要依靠别的标志来确定“上”和“下”,在微重力的情况下,航天员常常产生错觉,分不清方向。
在太空定位、转移或运动等感觉与在地面上不一样。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轻松的,航天员很快就习惯到处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将自己固定在空间站上。

第七问:去空间站干啥呢?
航天技术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其实却很近,我们穿的气垫运动鞋、用来热饭的微波炉、随处可见的条形码……最早都来自于载人航天技术的转化,在太空中看似危险的真空、微重力、环境、辐射等实际都是难得的实验条件,因此,很多在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都可以拿上去试试没准就有新收获。
航天员们远赴太空,担任着职责与使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期盼神州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平安归来,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来,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