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向左烦恼向右 两代人的乡村教育梦
03版:成长巧克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07期  总第20期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两代人的乡村教育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12-19

那年12岁
两代人的乡村教育梦
□濉溪县南坪中心小学  张晓利
1999年我的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从家门口的中学调动到离家骑车需半小时的乡村小学,还是一所教职工加上父亲才七人的学校。
父亲的家庭条件不好,据说是因为出身的原因。结了婚以后,紧靠父亲的微薄工资难以度日,在母亲家的帮衬下才勉强把日子过下去。最让母亲气愤的是,生我的那天父亲还坚持去上早自习,尽管父亲这样兢兢业业,在母亲的眼中父亲就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就业十几年,与那些在局机关工作的同学相比,父亲仍然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最大的职位莫过于一直当着班主任。
调职的理由是被领导“委以重任”,实际原因是因为距离太远,其他老师都不愿意,而父亲接受了这个安排。当母亲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父亲已经从本家二叔手里买了一辆近五成新的摩托车,为即将上任的新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就很气愤的母亲,再想到捉襟见肘的家庭,自然更加生气,对父亲也少不了一顿责骂,怪他吃力不讨好,更不会圆滑世故,才会任人欺负。面对母亲的指责,一向憨厚的父亲仍然选择不语。他爱母亲,爱我们的家。母亲的性子他是懂的,骂过才能消气。
秋季开学了,父亲去了新学校,学校坐落在村子的西侧,几间破旧的瓦房被杂乱的杨树掩映着,一个生锈的压水井孤零零地立在中间,而且印象里学校是没有围墙的。仅有的几名老师,不是村里的民师,就是校聘的代课老师,他们秉承着既不耽误家里农活,又可以挣些工资补贴家用的心态满意地工作着。
父亲是师范毕业,他们说“能者多劳”,自然很多事都交给了父亲,连卫生工作和后勤管理都由父亲一人肩负,这是“美誉”,其实就是些打扫院子和烧开水的事。父亲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忙好琐事,再批完作业回家,很多时候天都已经黑了,那时候没有手机,我便经常坐在门口的石台上等父亲回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学期,时间到了2000年。新年来临前,我们家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父亲教的孩子们,他们说张老师没来前他们只要渴了喝的只有井里压上来的凉水,但自从张老师来了之后他们就有了温水可以喝。是的,父亲买了几个水壶每天都给孩子们烧水喝,听了孩子们的话,他笑得很开心,还把家里备年货时买的苹果拿给孩子们吃。但自然少不了母亲的数落,勤俭的母亲往常是舍不得买这些东西的。   
1999年,我12岁,我从父亲身上懂得了热爱和坚定。    
2019年,我在父亲书柜里最中间的位置看到了教育部颁发的三十年乡村教师荣誉证书。
在父亲的影响下,如今我也是一名纯粹而又幸福的乡村教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