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今名人家风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08期  总第20期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领略古今名人家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12-19

领略古今名人家风
□胡玮玥  甘雪萍
  主办单位  安徽青年报社
            东至县教体局
            共青团东至县委
  参与学校  东至县至德小学
            东至县泥溪镇第二小学


Hi,同学们,在开始精彩活动之前,小J姐姐先给大家讲述一位东至县历史名人的故事:公元1849年春天,一个背着包裹的布衣少年,匆匆走在通往袁家山学馆的崎岖山路上,艰苦求学。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人延绵六代,从当初的官宦之家,铺展为涵盖工商、文化、科研、收藏等各行各业的翘楚。这个人就是周馥,一位万人敬仰的人物,晚清著名封疆大吏、山东巡抚、两江以及两广总督。小J姐姐接下来要介绍的活动内容,就与周馥(fù)相关。
小小剧透一下,本次活动分为上、下午两场进行。11月29日上午,来自本报东至县泥溪镇第二小学的19名学生记者,先后参观了元潘村袁家山学馆和千年银杏古树,品读历史名人风采。当天下午,东至县至德小学的85名学生记者走进周氏家风馆,领略家乡尚文重教之风,一窥(kuī)彼时圣贤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袁家山学馆人才辈出
这个千年古村落,三面环山,一水绕村,宁静安谧(mì)。一栋徽派老屋,古朴素雅,看着枣红色窗雕上书写着的“谦”“思”二字,学生记者们脚步放慢,神情也肃穆起来。实木墙壁装饰学馆内部,孔夫子的画像悬于正厅,上书“万世师表”。步入馆内,明亮的光瀑从天井上方倾注而下,照亮每个角落。墙上图文并茂的字画,解读着它的前生今世。学生记者们慢慢体味先贤的诗句,仿佛打开了层叠的光阴,想象这里曾师道尊严,门徒授受,书声琅(lánɡ)琅。
“周馥以前就在这里读书吗?他的老师是谁?还有哪些学生呢?”面对学生记者们的提问,元潘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康将学馆历史娓娓道来:袁家山学馆,始建于明代,培养出贡生以上学子68人。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和民国总理许世英,学馆因此遐(xiá)迩闻名。周馥少时所受的教育,主要在袁家山学馆,他深得老师王介和的青睐。对这段难忘的求学生涯,周馥曾在诗里写道:“一日两餐行四里,终年只觉菜根鲜。心清体健能勤苦,天补聪明亦有缘。”之后他辗转宦(huàn)海之际也常回来拜祭早已作古的先生,并多次留下诗作。
东至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这个小小的村落,在明清两朝有数十位七品以上的官员因政绩卓著而享誉朝野。听完王书记的介绍,王祥瑞感叹道:“家境窘迫的学子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勤奋好学。家境优越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千年古树篆刻古今
“这么大一棵树,估计要四五个大人围在一起才能环抱一圈吧!”离开袁家山学馆,学生记者继续前行,来到文化广场,一睹1300年历史的千年银杏。与这座村庄一起生长的千年古银杏,用形成年轮的细胞,记录着这座村庄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叠生成层,在季节轮回里篆刻着这个村庄的古今。
大家充满好奇,认真聆听,“传说以前元甲山(袁家山又名元甲山)地如船形,水患成灾,就在村民苦不堪言时,天降一位白衣女子公孙大娘,亲手种下银杏树,消除了百年水患。人们为了纪念她,又将银杏树称为‘公孙树’。”“空中翩翩起舞的金黄树叶真像一只只善舞的蝴蝶啊!”曹佳丽捡起一片叶子,小心地放进本子中,准备将它制成书签。学生记者们一边捡银杏叶,一边兴奋地交流着新发现。
遥想周馥年少之时,离开家人外出求学的岁月里,想念家乡,想念父老时,他的脑海里一定也浮现出那株遒劲的古树,伸开双臂迎接自己归来吧!

百年家风优良传承
转眼间,下午场的活动开始啦,学生记者走进周氏家风馆,看着陈列的史料和老物件,饶有兴致地听讲优良家风传承百年的思想精髓。由周馥开始,周氏家族几代人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于政界、商界、学界都颇有建树,人才荟(huì)萃(cuì),集于一门,形成了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式的学术大家族,足足风光了一百多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脚印。
徐恩祺问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什么意思?”讲解员介绍:“周家世代,不求锦绣丝绸,粗布麻衣即可;不求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即可。唯有读书回味无穷,滋味绵长。”桂子涵听后感慨万分:“周家世代谨遵此道,只以奋发读书报国为己任。只如此,周家如何不代代精英,群英荟萃!”


仔细地观看完展板上的周氏发源与传承的历史,学生记者们由衷赞叹:一个家族文化堪比一所完全大学的成就。胡跃颇有感触:“从古至今,家风决定着人的一生命运。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从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到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无不诠释着家教家风的重要。”
这个家族人物的杰出贡献,百年家风的牢固根基,在走进东至周氏家风馆的学生记者们心中夯实。其他学生记者也纷纷表示:一定要从优秀家风文化中汲取榜样力量。少年努力奋进,正当其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