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南第一窖——记本报学生记者宣酒小窖酿造基地采风活动
05版:非一般童年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61期  总第20期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1期  下一期
探秘江南第一窖——记本报学生记者宣酒小窖酿造基地采风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严 静 吴 琼 日期:2018-05-29

寻找徽文化
  参与学校  宣城市实验小学  宣城市第六小学  宣城市第八小学  宣城市第十一小学
  指导老师  王世佺(quán)  李  敬  戴  佩


盖着“红盖头”的酒

学生记者在宣酒小窖工业园合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信很多同学都学过。为什么要特地提到这首古诗呢,因为今天我们要去的宣酒小窖酿造基地正坐落在敬亭山畔。说到这里,肯定有同学要说了,宣酒我们都知道啊,安徽知名品牌,可是一个酒厂有什么好看的呢。那你可就错了,宣酒小窖酿造基地可是国家4A级景区呢。闲话少说,快随我们宣城的学生记者们一起来这座风景秀美的酒厂看一看吧!

匠心独具
在导游姐姐的引领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宣酒工匠精神的文化石。石上刻有三专:专注、专心、专业;三化:精细化、标准化、极致化;四字诀:精、准、细、严。“哇,这里的要求好严格哦,要求精细化,极致化,以前我以为酿酒就是把粮食酿造研磨,加点水就可以酿成酒了,没想到这么严格。”学生记者感慨地说。
在酿造三车间里,一阵阵酒香迎面扑来。叔叔们正在按部就班地工作着。“车间里温度很高,现在只是春季,在这里面我们就感觉到了闷热,到了夏季,这里一定很热,很热。酿酒的叔叔们真不容易。”在这里我们实地感受到了粮食是如何经过筛选、研磨、发酵等工序变成晶莹剔透的液体。每一道工序都很严格,果然印证了文化石上的精细化、标准化、极致化。
“嗨,你们看,这一坛坛的酒盖着红布,仿佛一个个即将出嫁的小新娘。”你别说,形容的还真挺像。原来这一个个“小新娘”是封坛的原浆酒,从外表看坛子不大,实际每个坛子里都装了一吨的白酒。这时学生记者们不禁好奇地开始探头数这里有多少吨酒了。“你们别数了,我告诉你们吧,这里有一千吨酒。”导游姐姐的话让大家惊叹不已。

李白与纪叟
在诗仙桥上,导游姐姐给大家说了一段故事。纪叟(?~761),祖居宣城北郊,善酿美酒,酒名“老春”。唐天宝至上元年间(753~762),李白每次来宣城必至其家酣饮,纪叟“能礼贤士,了无吝色”,二人成为至交。公元761年,宣城善酿老人纪叟病逝,大诗人李白哀赋《哭宣城善酿纪叟》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为世人传诵至今。在纪叟生前,李白七游至宣城敬亭山,每次畅游此地,必畅饮纪叟老春酒。李白和纪叟是不是与俞伯牙和钟子期很像呢。
万坛山,仿佛浑然天成。原来这是一座用1951个酒坛错落有致垒砌而成的山,为什么是1951个酒坛呢,宣酒是1951年公私合营的,所以用1951个酒坛以作纪念。1951年到现在是多少年了呢,大家又掰着指头算了起来。
在醉美江南这里,粉墙黛瓦、马头墙掩映着假山、流水、松柏,起伏跌宕,妙然成趣。方寸之间,展示了江南的山水之美,就像是一幅活着的山水画。学生记者们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
最后一站,导游姐姐带大家来到了宣酒古法制曲展示馆。这里主要展示了宣酒的历史文化,古人是如何制曲的。当然,这里面还有宣酒的祖师爷爷纪叟的塑像。在这里,学生记者们像刚放飞笼的小鸟,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对一切都很好奇。“大曲、小曲、药曲、火曲……原来大曲是这样制作的,要用到豌豆、大麦、小麦……以前我还以为只要用米就可以酿酒了。药曲是不是治病的呢,火曲是怎么制作的呢。”学生记者们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将导游姐姐围个水泄不通。看着展示馆里的“故事”,小编也不禁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真是足以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了。

酿酒叔叔的记者招待会
“叔叔,您能告诉我,为什么是小窖酿造吗?”“为什么酿酒车间里的温度这么高呢?”“那些盖着‘红盖头’的酒,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喝了,要不要再加工呢?”“纪叟爷爷给李白爷爷酿的酒,和现在这里的酒味道一样吗?”“您每天在这里制作酒,闻着酒香,是不是觉得很幸福呢?”……酿酒叔叔耐心地回答每一位学生记者的提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做什么事情,惟有专注、专心、专业方能出精品。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次探秘之行,学生记者们都有怎样的心得吧!
实验小学五(4)班  软钰扬:我们来到一条走廊上,坐在里面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老师派我和朱言一去采访一名工人,我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只见一位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大伯伯一路小跑朝我们这边来,我打量了一番,他的皮肤黝黑,头发上还有工作时“窜”上来的小麦,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和蔼可亲、精神矍铄。当我问道:“伯伯,您喜欢酿酒吗?”“当然喜欢啦!”伯伯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一刻,我感觉他的身影好高大。是呀!这里的工人们不辞劳苦地酿造宣酒,没有一丝怨言,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也任劳任怨!
第六小学五(6)班  汪欣瑶:通过这次参观,让我领略到了宣酒的匠心制造和无限魅力。希望宣酒能发扬光大,让全中国的人知道,有一种好酒叫宣酒,它的魅力无人能挡。
第八小学四(1)班  王皓晨:站在宣酒工业园的门口,我放眼望去,白墙黑瓦,飞檐走阁,好一派徽派建筑风格,好似一幅水墨丹青,让人感到端庄又大气!

酿酒叔叔的记者招待会
 

体验古法制作
 

和纪叟爷爷合影
 

在万坛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