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长廊”,火了!
□曹长兰
最近,阜阳市北城小学的“校史长廊”彻底火啦!一面青灰砖墙串联起从宋代书院到现代校园的时光故事,不用门票、不限时间,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史馆”成了打卡热门地,正给整座城市讲述着教育薪火相传的温暖事儿。走,跟着糖果姐姐一起,在砖石和色彩里解锁这所名校的时光密码!

史韵:一墙书写千年故事
巷子北侧的青灰砖墙绘着先贤执卷凝思、挥毫泼墨的壁画,将“聚星书院”的琅琅书声与千载文脉凝固其中,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藏着北城小学的立校初心。
公元1049年,文宗欧阳修在颍州创办西湖书院;清乾隆年间,“聚星学舍”应运而生,道光年间合并扩建;1904年变身为“聚星高等学堂”;戊戌变法后,又成为“阜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开当地新式教育之先声。





1925年,共产党员张蕴华当校长时,悄悄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抗战时期,135师政治部、抗战剧社都在这儿集结。直到解放后,它正式定名“北城小学”,将这份风骨传到现在。
对北城学子来说,这面墙是用砖石写就的教材——“风骨”从不是抽象的词,是欧阳修办学的初心,是张蕴华的担当,更是一代代北城人藏在严谨治学里的精神底色。


开堂:石碑和展馆“活”了
为了让千年文脉“活”起来,学校把文物变成教材。校内东侧,三块清代石碑静静矗立,海洋化石质地的碑体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学校专门给石碑做了“保养”,修碑体、整环境,还围着石碑建了“校史馆”。现在这些老石碑不再是“沉默展品”,而是能“摸得着”的历史课本!

走进校史文化馆就像在穿越时空,宋代书院的复原场景、清代的课桌椅、现代校园的老照片一溜排开,办学故事一看就懂;展柜里的老文献、校友手册、旧教具等仿佛在诉说:北城小学一直在用心守护着教育的火种。

新程:南墙满是笑脸星光
转身看向南墙,画风瞬间变得明快绚丽——这里是孩子们的“成长画卷”,像一首充满活力的未来之诗。



墙上有他们举着书本的专注模样,有在操场追逐风筝的欢笑场景,每一张笑脸、每一抹色彩,都在诠释“健康第一,幸福成长”的真谛。

如今,这条寻常巷陌已成北城小学独有的“开放式校史馆”。北墙的历史与南墙的当下,每天都在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也在共同书写着关乎传承的未来。